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征明日访谈观点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29979)


--  作者:三岁石头
--  发布时间:2003-1-17 15:54:00

--  征明日访谈观点
应网友要求,红网和卫视2003两会特别访谈《新动力•新发展》栏目准备在推出关于湖南人才的主题访谈(大致方向为:人才外流,怎么样从经济的角度看人才,怎么通过经济吸引人才等),请接到英雄贴的网友就这个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帖子请跟在这个主贴后面),字数请控制在200-2000以内,观点鲜明。

本主题节目将在明天中午录制,您的观点将是和嘉宾探讨的话题。


另,如果您想到现场和嘉宾直接交流,请在明天上午10点前和我们联系:2204993 13873198658。

[此贴子已经被三岁石头于2003-1-17 15:54:27编辑过]

--  作者:水星女孩
--  发布时间:2003-1-17 15:51:00

--  
人才的定义是什么?
是不是必须有四、六级证开道,高分数护航才算是人才?
如果是这样,我恐怕不属于人才之列。
衡量人才的标准太过死板,不给人机会,怎能筛选出真正的金子?
--  作者:向闲
--  发布时间:2003-1-17 16:15:00

--  
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都是人才。真正的人才不一定在乎待遇,而主要在乎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得到尊重。搞两弹一星的人当时待遇也不高,但没听说有开小差的。
--  作者:卡布基诺
--  发布时间:2003-1-17 16:15:00

--  
人才外流。也不是说绝对的坏事。毕竟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地域概念,让每个人都去勇敢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但不能说我们就不能反思,为什么没有人才返流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政策不够宽松,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更不注重发掘人才的潜能,久而久之,有斗志者自然往高枝上飞了,留下来的也渐渐被磨蚀了斗志,变的庸庸碌碌了。在我的周围这样的列子比较多,听到的抱怨也不绝于耳。不少的人还在积极的寻找更好的机会。但是我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是非常老实的,只要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我的一个同事,是外科一把好刀,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于是也试探着去更适合他的地方,院方总算意识到这点,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官当。他现在很安心的呆在这里了。并不是说人人都想当官,只是他知道领导对他还是很看重的。
不好意思,我不会谈这样比较严肃正式的话题,仅供参考。
--  作者:xinyu
--  发布时间:2003-1-17 16:19:00

--  
对于人才的流动,不管是人才的流入或流出,我们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人才流动的原因是什么?在北京、广州、上海这些城市为什么能吸引大量的人才流入?有很多人如果不去那些城市,他们也可以有好的工作、安逸的生活,但他们仍愿意到那里去奔波、去打拼,这是为什么?有的人也许是为了金钱,有的人是为了理想,但更多的人是觉得那里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但反观我省呢?撇开“硬环境”不说,“软环境”是否又让人满意呢?我想这才是我省人才大量流失的关键所在吧。
--  作者:三岁石头
--  发布时间:2003-1-17 16:26:00

--  
湖南软件人才比例失调  

(转新闻)
 


湖南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表明,今年以来,软件人才的供需特别活跃,呈现出求大于供的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一方面是有相当多的软件人才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另一方面是软件公司找不到合格的软件人才。 

    据了解,今年仅长沙市在湖南人才市场登记的软件人才求职信息就有2000多条,而前来登记要人的单位就有近300家,其人才需求数量已超过了2000人,并且,据业内人士分析说,这种求大于供的局面还会拉大。 

    基于这种状况,湖南人才市场特意开辟了一个IT人才专场,每一次都是特别火爆,据称一个会场已难以容纳众多前来参加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因此主办方已考虑将再开辟一个会场以满足市场需要。 

    然而,“火爆”的背后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便是成功的例子不多。不少软件企业抱怨,太难找到合适的人才。用人单位感叹,求职者虽多,可惜不是刚毕业,就是水平不高。而一些求职者则感叹说,用人单位要求太高,就像是在招专家。 

    据了解,目前,湖南省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校学生万余人,每年毕业生大约有3000人,但其中80%左右去了沿海省市及特区,剩下的仅数百人留在省内,由200来家软件企业来抢分,并且,绝大多数优秀毕业生也已外流出去。某软件企业在招了数次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后,不由得发起牢骚:“留下来的人才中合适的实在不多,这是湖南的悲哀。” 

    与业界跳槽频繁相反,湖南软件人才的跳槽率相对较低,一般只在5%至10%之间。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与目前湖南软件人才求大于供有关,正因为这一局面,所以,软件企业都是尽量留住每一个人才,而软件人才在公司中往往也有一种比较好的归属感。 

    在今年上半年,长沙软件园被批准为全国10个国家级软件园区之一,这标志着湖南软件企业在全国已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已有102家软件企业落户长沙软件园内,其中年收入过千万元的软件企业已达31家。今年。软件园又投资6亿元实施大规模扩建工程,计划在2年内完成。 

    综合各方因素,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便是,湖南软件企业高素质开发人员、高层次管理人员和软件工程化人才优然大量缺乏。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省仅从事软件工程化开发的“软件工人”缺口就达万人之多。


--  作者:三岁石头
--  发布时间:2003-1-17 16:29:00

--  
对提高我省人口文化素质的认识与思考

——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分析与研究(第9期)
 2002-07-09 08:38:09   
 
  
     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0-2000年的10年间,我省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每十万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增加较多,文盲率下降,特别是女性人口文化素质提高较快。但从总体上看,我省人口素质仍不算高,还不适应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需要,制约着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人口文化素质提高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十分注重教育,把教育事业作为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使人口总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升。1990—2000年的10年间,全省人口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学段人口增长幅度最为突出(见表1),尤其是每10万人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变化更明显(见表2)。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自1990年以来,10年间全省人口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增长尤以大学文化程度增长最快,其次是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小学文化的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重心已由初中偏向小学向初中偏向高中上移。这不仅反映我省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要求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文盲人口减少,文盲率继续下降。“五普”登记的全省总人口中,文盲、半文盲(15岁及15以上不识字人数)为294.95万人,比1990年“四普”的742.56万人 净减447.61万人,文盲率由“四普”时的16.99%下降到5.99%,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占全省总人口47.86%的女性人口中,近10年间,总体文化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水平明显提高,性别间的文化差异缩小。全省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2581.54万人,增长30.9%。占女性总人口比重由67.6%上升到85.3%,上升了17.7个百分点。女性人口的文化层次明显提高,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54.1%,提高了19.2个百分点,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增长幅度最大,由18.25万人增加到66.18万人,10年间增加了2.6倍。每万名女性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63人上升为219人;高中文化程度的由617人上升为95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906人上升为3340人。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受教育人口的性别差异明显缩小。根据“五普”资料计算,从6—25岁各年龄组中,有文化女性人口占同龄人比重与男性几乎一致,甚至略高;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随年龄上升性别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目前我省人口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要求仍不相适应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数量,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劳动技能的高低和智力开发的程度,湖南省各行业的人口文化素质状况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要求。

    1、劳动者素质虽有提高,但仍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全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2926人,虽比“四普”的1137人上升157.34%,但明显低于全国的3611人,在全国居第18位。与北京的16843人,上海的10940人,天津的9007人,辽宁的6182人相比,差距更大。2001年我省每万人口中研究生仅1.64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2.农民文化素质与经济建设不相适应。我省农业劳动者数量多,比重大,加之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林、牧、渔劳动者素质极低,每100个劳动者中才有6个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每1000个劳动者中才有1个大学生。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6.34%。农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不相适应。

    3、技术人员数量少,不适应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需要。在全省3596.6万就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69万人,占就业人口的4.7%,专业技术人员中以教育人员比重最大,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9.77%,依次是:经济业务人员19.46%、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39%、工程技术人员12.50%、科技研究人员0.50%。可见我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科学研究人员十分短缺,知识密集型行业更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我省农业科技队伍日趋萎缩,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转行现象突出。2000年,我省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3.2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为1.91%,与1990年相比,人数减少4.38万人,减少了57.48%,所占比重下降3.24个百分点,平均每万名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中,仅有12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之服务。

    三、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

    我省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有诸多的原因: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2000年我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85.77亿元,比1999年增长10.71%,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32%。但经费增长还是远远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更难以满足时代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要求。特别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投入水平不均衡,教育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面临新的困难,教育保障机制尚不巩固和完善,“两基”成果巩固的任务十分艰巨。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使本来就比较短缺的办学条件更加紧张。教育发展的巨大压力、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我省境内高等院校不仅数量少且大多规模偏小。据统计,1990年我省有大专院校50所,2000年为52所,虽然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湖南财经学院等院校合并因素有关,但10年间增加的数量还是太少。2000年全省高校在校学生25.31万人,平均每校只有4800人左右,且各类高校条块分割,重复设置,部分高校布局结构不合理,科类相对单一,不利于培养优秀人才。

    三是师资不足,教师劳动效率不高。2000年我省高校共有教师2.03万人,按2000年总人口6562万人为基数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高校教师只有3名多一点。而同期高校教师与学生之比仅为1:12.46人,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高校教师学生比,1987年世界平均为1:14.4,1992年美国为1:17.3,英国为1:15.4,澳大利亚为1:20.7,均比我省高。

    四是已经出台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有的还难以落实到位。为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在落实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政策成效受到影响。比如,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进仍步履维艰,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较大困难,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进展并不快,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一费制”在实施中也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对社会力量办学还缺乏有力的指导、引导。

    四、提高我省人口文化素质的措施

    目前我省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的事实,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制约着高科技产业和实现现代化的速度。尽快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我省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 

    2、革新教育制度,优化教育结构,增加教育投入。教育作为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手段,是培育人才的基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改善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提高全省人民综合素质为核心,调整现有教育体系和结构,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规模,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教育。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开展多形式办学,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运行机制。国家的投资应主要用于普及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标则可通过允许私立学校、集聚民间财力加以实现。认真落实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联合中央有关部门办好重点大学和重点专业。

    3、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资源是经济时代最重要、最紧缺的战略资源。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湖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文化名省、旅游大省”的21世纪战略发展目标,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和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创造稳定和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爱才举贤的社会风气,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积极引进和吸纳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通过培养和引进,真正形成一支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通过人力资源带动经济实力的提升。

    4、大力提倡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已成为人才竞争的自觉手段。入世后的中国,知识、科技、人才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日益重要。占总人口60%左右的青壮年,正是人生中求发展、作贡献的黄金时期,在不断深化改革、知识更新期急剧缩短的今天,不论是从业者还是待业者,坚持终身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通常广泛运用的是业余教育的形式,包括电大、自大、函大和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成人教育学校等,为青壮年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


[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 供稿]


--  作者:三岁石头
--  发布时间:2003-1-17 16:36:00

--  
漫话湘人

王建国


  三湘四水,奇山秀气,孕育出湖南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湖南人特有的性格。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青史留名的湖南人灿若星辰。湖南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摇篮,也是盛产土匪的地方。

  我们不去提哲学家王船山(夫之),文学家魏源、丁玲、田汉、琼瑶。单看中国近代史上的湖南政治家、革命家。

  没有曾国藩及他的湘军,清朝早在太平天国就灭亡了。没有黄兴,孙中山的革命不过是纸上谈兵。故黄兴有“无君既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之美誉。没有毛泽东,共产党可能早已被国民党剿灭。中国史和世界史便都得改写。胡耀邦之死引发“六四”,差点送了共产党的命。朱镕基挽中国于金融危机之既倒,打腐败贪官成青天,誉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希望。戍戊变法的谭嗣同“拔起手仞,高唱入云”。就是今天在台湾掀起风波的宋楚瑜、马英九皆为湖南特产。

  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大事件,湖南人都处在风口浪尖,常挽狂澜于既倒。每当国难当头,多有湖南人成中国的脊梁。故此,湖南人有“要中国亡,除非湖南人死”之美名。

  然而湖南人出类拔萃,多在省外。湖南人自身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全国。何故?

  湖南善产人才却不善养人才。一是湖南落后,舞台小,英雄无用武之地。二是湖南的人文环境使然。湖南人性格中有一种匪气,好斗,不信邪,不服气,不怕死。讲义气讲感情却少讲道理,缺乏妥协与折衷。蛮且犟,太敏感,疑心重,爱恨深。这种缺乏和气与理性的人文环境,使得湖南人在湖南难以成就大业,也使湖南人对湖南反而没有好感。结果人才纷纷外流,流出不流进,形成一种“人不出门身不贵”的传统。湖南有句俗话,叫做“湖南人做了官不认得老百姓”。这实在是事出有因。因为那些在外做了官的人对他们在湖南当年当地经历的周围的人和事并无好感,难有报恩家乡之心。看那些权倾朝野的湖南大官们,有哪一个对湖南有感情有回报的?不然,今天的湖南也不至如此落后。

  见鬼的是,湖南人一出湖南,便如虎添翼。这是因为湖南的灵山秀水加上重教育的传统,培养出湖南人的良好潜质。再加上湖南人一些好的特性与外地较为和气的人文环境结合互补,取长补短,便为湖南人提供了发挥的舞台。而湖南人某些特有的性格,也正是许多其他地方中国人所缺乏的,从而显出性格上的某些比较优势。

  首先,湖南人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吃得苦,耐得劳,不信邪,不怕鬼,不怕死。像毛泽东就是这种性格的典型代表。他在世时,中国虽穷,然而超级大国美苏皆望他而生畏。南中国海周围的国家,也无一敢与他有领土纠纷。这是搞政治,搞革命不可或缺的东西。

  其次,湖南人重名轻利,有献身精神,从曾国藩,到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胡耀邦、朱镕基,没有一个是贪财图利的。不贪与献身精神在中国是服众的最好武器。这可能帮助成就了湖南人在政治舞台上的领导地位。这可能也是湖南不出大商人的原因之一。

  第三,湖南人好执着,坚持,决断,有意志力,一条路走到黑。这是成就大人物的重要条件之一。患得患失,摇摆不定,便不可能成就大事业。

  第四,湖南人极具反抗精神,极少奴颜媚骨和崇洋恐洋。这种精神在国难当头时尤为重要和可贵。

  总之,湖南人的性格在中国人当中极具特点。它既有更比南方人的柔情似水(湘女多情),又有更比北方人的刚烈直率(湖南犟骡子)。它是冰炭两极存一体的性格。其性格张力大。

  湖南人的这些性格特质通过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湖南人影响了近几百年的中国,对中国有益也有害。总体而言是对中国的独立自主有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直到朱镕基之前有害。长远而言是益多于害。

  湖南人的性格,就我之见,应少些对抗,多些妥协;少些情性,多些理性;少些斗气,多些和气;少些专断,多些商量。我认为湖南人与上海人的性格最能互补,最能取长补短。

(感谢长沙里手提供资料)


--  作者:水星女孩
--  发布时间:2003-1-17 16:45:00

--  
以前曾有这样的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这固然反映了中国人可能存在团队意识不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才起用方面存在的缺陷,如果每个有“小才”的人都能被安置到合理位置,“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
产生最大的合力。
--  作者:易扬
--  发布时间:2003-1-17 16:50:00

--  
人才,经济背后的个性

                            易扬

 曾经在历史课上学过:历史不是某个英雄人物创造的。也就懂得了我们教育大纲的本意是不要求也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
 可现在的市场经济已然混淆了这些老旧的概念,抛开偶然性,市场营销的运作大多需要一个可以让众人“马首是瞻”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也正是我们所谓的人才。
 人才等同于英雄人物的概念。尤其是在业界,在某个领域甚至某个小公司,这样的人才都能起到决定作用,这样的人才足够能力去改变某个领域的历史,而这样的历史往往因为和自身生存,也就是和经济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从逻辑学来看,人才价值完全等于经济利益。
 然而人是有个性的.那些能力出众的人,也就是"人才"往往更有个性。个性是很难琢磨的,或许对人才自己来说也是不可了解的,这样的个性或许就是所谓的偶然性的根本,也正是历史突变成败的一个契机。
 其实个性也是有价值的,一个完全没有被承认的"人才",不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只有其他价值被市场认同了,他的个性才会成为一种筹码或者一种标榜.
 我们常说某人有若干缺点,可却因为他最出众的一面成为翘楚,业界也会容忍他的个性,因为他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个性的负面影响,
 这是一个衡量人才的非常观点.经济的最底层是人才建造的,甚至规律也是人才们创造的,所以,从经济角度衡量人才,也正是人才衡量人才的一个过程.
 从敬业的角度看,只要能创造出了价值,那么人才已经做到了全部。可因为个性关系,人才可以一夜间创造一个神话,也可以弹指间毁灭一个大厦。由经济利益创造的大厦,想矗立百年,创业比守业艰难的多,所以发现人才实在比掌握人才难的多。
 利用人才正是掌握人才个性的一个过程,就想掌握所有经济规律一样,能掌握人才的个性规律,也正是掌握了历史.
 


--  作者:slt
--  发布时间:2003-1-17 17:55:00

--  湖南少有留住人才的“用武之地”和留住人才的过硬措施
人才流动,古己有之。齐人冯谖自何处“流”来孟尝君门下,不得而知;然而他不甘心“食以草具”,在孟尝君府上“居有顷”,即“三歌长铗”,想再“流”往别处。“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他都要走,埋怨孟尝君对他安排使用不当。
此公“贪而不知足”显而易见,姑且勿论。难得的是那位孟尝君,居然有求必应,留住了这个人才。试想,当时如果孟尝君扳着面孔不予理睬,还会有人给他“市义”、“游梁”、“立庙”,让他安安稳稳为相数十年吗?孟尝君不可谓不聪明。
历史进行了几千年,时下动辄要这要那,不给就口口声声要“流动”的冯谖们恐怕不多了。然而,恕我直言,湖南要求“流动”的人才仍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大抵是他们想选择一个更能发挥其所长的去处。
我的友人某某,高工,有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希望去学校工作,在教学中把自己的经验贡献出来,不愿在人浮于事的单位里浪费时光。当个教员,一非高官,二无厚禄,明摆着不是为了钱,可他的单位宁愿让他闲着就是不放。在本省“流动”束手无策之下,广东的一所高校请了他去,现在是该校的系主任。他在给我的信中说:期望家乡也能采取切实措施,让所有像他一样准备“流动”一下的人才都能在生他们养他们的家乡真正“安居乐业”,他们实在不想背井离乡。
平心而论,人才要求“流动”是正常的合理的,因为,“流动”与“不流动”,对国家的贡献大不一样。有些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挽留人才的绝招是,赶快给人家一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用武之地,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只有在这时,才会耳根清净,听不到“长铗归来乎”的歌声了。
湖南省的有关部门,你们在挽留人才方面采取了诸如此类的积极措施吗?如果做到位了,光知道给鱼、给车、发家庭生活困难补助的孟尝君九泉有知,也会自愧弗如的。



--  作者:三岁石头
--  发布时间:2003-1-17 21:40:00

--  人才与经济——作者雨夜昙花
人才与经济——作者雨夜昙花
记得过去的报纸上总会说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改善知识分子待遇便是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一直以为人才便是知识分子。毕业后我到某研究所上班,与一大堆人才一起工作。
  每年,单位上为职称的评定闹得翻天覆地,文凭、工龄、资格、论文、奖项等等这些硬件一一排开,最重要的还是中国到哪也避不开的人际关系网。
  记得在学校时看过一篇纪实报告《国殇》,里面写的便是国内一所著名大学里老师的待遇问题,职称是讲师与是教授有什么区别?是社会地位的高低还是工资级别的高低?不,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大家争职称是因为,那是国家对自己的工作的肯定。没有想到当我参加工作后,这些事例一桩桩发生在眼前。为了职称的正常晋升,大家使出各种不正常的手段。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职称要规定名额,而不是把条件硬性规定,只知道这极不合理。 
  我们无法计算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率,所以也不知工资是否与付出能划等号。但当看到同种工作有的人年薪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心里自然不平衡。还记得很久以前,一家研究所聘请了两位驾驶员,一位为澳大利亚的专家开车,工资由澳方付,另一位为中国的专家开车,工资由中方付,同样的工作,报酬却相差数十倍。结果两位驾驶员谁也没有去领工资。
  过去我所在单位每年都要派人到日本学习。第一批出去的回来后,有一位马上辞职,他去开出租车。在外国的那些日子,他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认为他的专业虽然属尖端科技,但如果这份职业不能让他的孩子要买高档玩具时有足够的钱,那不如放弃。从他辞职后,单位结束去日本学习这一项目。
  我们知道,我们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可是在贡献的同时,最起码应肯定其业绩。国家还不富裕这大家都理解,但应给予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职称,可有多少真正具备这一资历的人没有获得相应的职称,有多少不够格的人得到了这一职称呢?
  虽然有奖励,可是据我所知,根据国家政策,让单位人数6%的人员每两年提前一年晋升一级工资,条件是考核优秀的人员,可有的单位由大小领导轮流做庄,虽然不过区区百把块钱,却从没有落到职工身上。
  单位年年改革,有一年终于把发展经济提到了议事日程:按创收来奖励。于是有的人在外做生意,年终奖极高外还买房买车十分风光,有的人在单位搞研究,年终奖看不到影外还一幅穷酸相。这期间,我所认识的一位科技人员,他的妻子想要一双凉鞋,他无力购买,于是停薪留职到外地一家早几年便已高薪聘请他的饲料厂打工。那几年,他的妻子穿上了她想穿的凉鞋,包括他那小小的女儿,也是一身名牌。然而当一项科研项目需要他时,他便辞去那高薪的工作,回到单位。不是没有能力,不是不爱金钱,而是知识分子的骨子里有一种我至今不明白的执著。他那次回来的结果是他的项目主持人根据他的实力为他争取到了职称的破格晋升,然而,在去年仍有人向上级反映,不服气他的破格晋升,虽然他的妻子与女儿又重着简衣。
  某一年,一家外企进驻我省,我省该行业的科技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大量流失。天天喝茶看报的人愿意陪着笑脸去跑业务,这应是极大的冲击。许多年后,当初走出去的人没有后悔,一位已有几亿资产的私营企业家对我说:“从没有后悔过,如果我没有学到他们的管理方法,我不会有今天。”所以当听到一位博士生导师留不住自己的任何一位学生,我表示理解。高薪的单位有许多,只要自己有能力为何不可出去?除了可尽情展示自己的实力外还没有那么多的人际关系要劳心。
  当一项实验研究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艰辛钻研终于完成后,论文的发表能否与其学术价值来定,而不以其是否交了版面费来定?
  当一位知识分子到了正常晋升的年限,能否只看其工作实绩,而不因为其与评委关系的生疏或熟悉来决定?
  能否让一位科技人员只专心搞他的研究,而不用去为职称的晋升、人际关系的处理而浪费精力?
  能否让一项有益于整个社会的科学研究不因经费的不到位而终止?
我一直想对一些知识分子表示我的敬意——他们至今仍然清贫,他们至今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拚博,特别是那些基层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成果被剽窃,他们的论文没有钱发表,他们的职称因为评委里有剽窃他们成果的人而多年无法晋升……
  我知道我会永远记住一位老知识分子,他因交不出版面费,但还是把他的论文发表了出来,为此,他万分感激,带了糖果迢迢送到编辑部。那是些用纸包装的硬糖,市面上已多年不见。我无法吃那糖果,我知道那已全无甜味,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苦涩与辛酸。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纸上谈兵,不是报上鼓吹,更不是随便重奖几个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便达到了目的,要真正落到实处,也许还需要几十年的改革。我只希望我这句话是错误的,更希望有强有力的实际事例来推翻我这个断论。

  我无法写好这篇文章,因为我认识太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写他们时,我无法做到平静更无法理智。我有一位朋友写过一篇文章《中国农民史:一读一把辛酸泪》,可只要你走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中,与他们接触交往,你会发现,中国知识分子的故事,也是一把辛酸泪。

[此贴子已经被三岁石头于2003-1-17 21:40:00编辑过]

--  作者:阿伦史丹奴
--  发布时间:2003-1-17 18:49:00

--  
我的观点就是:人才不一定要是高学历,重要的在于人的性格,性格是决定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不一定要高智力,但一定要具有高情商,就是说这个人要有充分的团队精神和赢聚力,这样才能发挥团队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是很难让一个团队走的更远的!
--  作者:戊戍
--  发布时间:2003-1-17 19:51:00

--  
什么是人才?
能做栋梁的是人才,能做榫头的也是人才;开拓型的是人才,埋头苦干的也是人才;造原子弹的是人才,开瓜子炒坊的也是人才;盘活企业的是人才,下岗自谋生路的也是人才......怎么认识而已!
怎样才能留住人才?
其实关键是怎样留住人心。只要留住了人心,没有人才可以培养人才,可以吸引人才。栽有梧桐树,何愁引不来金凤凰?把几千万湖南人都当人才看,何愁湖南不崛起?何愁中国不崛起?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3-1-17 20:27:00

--  
我道南正脉也来凑热闹。
其实我接触湖湘文化还是到湘潭谒见湘潭大学湘学研究所所长王立新教授,后来读到杨度曾孙杨念群的著作,陶用舒教授的著作,周秋光教授的著作。

最后我也因为自己是湖南人,所以也加深了对“湖南人”的观察。
我们有许多误读,一是湖南人许多特点个性也是其他省人民也有很明显的特征。
二是历史上的湖南人并不等同“湖湘文化”,“现象”与“本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三湘学的范畴问题,这个一下子也说不明白。我今日在湖南日报上看见我的老乡陶用舒教授论湖湘文化的文章,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仔细捧读!

湖南人因为属楚,秦亡楚之后,楚文化成为汉文化的主流,但是楚人在政治上一直是受到压制,这一点陶用舒教授因为是主要研究近代史而对先秦两汉古史不太熟悉忽略了这一点,不过这也是很正常的,到汉武灭楚之后,则更加受到压制,到晋室南渡,江南还是荒漠,唐代(据我与我老师的2002年度社科资助课题最新研究进展,刘禹锡曾为一个常德人的诗集做序言。)才有登陆全国的大“文豪”,湖南湖北南北分闱之后,湖南开始渐渐有点牛起来。
至于湖南人在宋代已经受到道南一脉胡氏的很大影响,以至于基本定型。当然这里主要是岳麓书院的功劳。到后来王船山、曾国藩、胡林翼、左宗堂、王闿运等人的政治崛起,湖南人因此就形成近代史上如此过于在全国耀眼的“湖湘文化”。

   据我对近代史的研究,湖南人也并不是今日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曾国藩如果没有胡林翼的帮助,也许绝对没有今日的显赫,当时湘军中大部分将领都不服曾的调度,曾气得几次要跳江自杀。恰恰这是满清政府要看到的好现象,正是因为这样,通过湖南人他们自己的内耗与党争,满清政府可惜高枕无忧地控制湘军与湖南人!也恰恰正是这样,湖南人在这样的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中赢得了“天机”而成功崛起!
     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意味着“什么都会有”,那是多么诱人的啊!
     至于嫉妒仇恨的东西,全世界都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象全世界都有,并不是湖南特有的现象!
    我个人以为自己一身武功,还不是这样失业两年了。
     为官着要做好人,做“人”不做“鬼”,真的为民着想,何愁什么不人才辈出?!
无可奈何在中国是自古以来天才多短命,不遭天杀就遭人杀,末小易折,尾大难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
     建议多读史书!
我的一些老师为我好,已经多次警告我要“谦虚无为”,可是我不听,后果是可以设想的。

    建议多读史书!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3-1-17 20:32:00

--  
湘学的心法:

以气传道
因性论性
由体达用 
(从王立新教授的观点,叫做湖湘核心文化)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3-1-17 20:39:00

--  
记得我的老师曾经多次赞誉湘潭的帝王之学的魁首王闿运(他是最不得志的)是如何赏识人才的,一生学生无数,几乎个个了不得!
还有当年左宗堂因为看见老乡真正的一个县的郭嵩焘做了广东巡抚,看不惯了,干脆在皇帝面前参他一本,剥他官制!
郭后来说,相煎何急!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3-1-17 20:40:00

--  
官制之职应改为职。
免得又遭遇指责。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3-1-17 20:46:00

--  
为官一时荣,所以许多湖南人要“衣锦还乡”,就是要做官,不然的话是“衣绣夜行,谁人知之!”
包括我个人也一直这样认为。这是一种历史惯性!“偏见”!势!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3-1-17 20:52:00

--  
一切需要制度保障!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3-1-17 23:43:00

--  
我记得湖南常发生许多人才受到压制而离开湖南的事情。
也有没有离开湖南的。


还有希望关注湖南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才。
这些人与能赚到钱的“科学家”来说真的划不来。

[此贴子已经被道南正脉于2003-1-17 23:42:30编辑过]

--  作者:江月
--  发布时间:2003-1-17 21:32:00

--  
人才是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湖南要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针对人才严重流失、人才闲置、忽视专业型人才培养、人才后备力量薄弱等等现象进行探研,采取各种强有力、行之有效的措施。

    最重要的一点是尽快建立人才机制,不仅仅在于制订一些优惠政策。人才优惠政策复制的成分较多。你这里可以优惠,我那里可以比你更优惠,这样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忽视了人才机制的基本建设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重视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建设问题。如果无法让人才尽其才,没有建立一个人才施展才华的载体,最优惠的政策都是纸上谈兵。

    湖南人才外流现象在全国是相当严重的,存在着“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家是庸才,出门是人才”等等不正常现象。人才外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是湖南缺乏让人尽其才的环境,对知识就是财富的观念认识不深刻,目前湖南的人事制度改革是雷声大,雨点小,任人唯亲,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中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英雄无用武之地,由此造成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远走他乡,在异乡扎根,大显身手;其次湖南的工资制度依旧按照原有的国有标准,对有特殊才能的人没有进行区别对待,做多做少一个样,人才的奖励基制实行并不到位。

    人事管理应该尽快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将人事管理与行政剥离,将人事管理从过去那种行政、总务角色中解放出来,转变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推动者、高层主管的咨询顾问、战略业务伙伴、管理职能专家和变革的倡导者等。大力强化人事管理的职能,传统的人事工作是作业性的,所谓作业性指的是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这种被分离和弱化的人事职能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人事管理部门应该主动地进行角色再定位,从“权力中心”的角色调整为“服务中心”,服务企业,服务员工。使每位人才都能尽其才,发挥作用。

    湖南人才闲置现象也很严重。应该建立“大人才”的观念,强调“人才不再与职称、学历划等号”,强调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做到惟才是用。如湖南省内机械行业的熟练技工,在湖南工资只有千元左右,而在沿海地区却能达到三四千元左右,真正做到了重技术,重专业技能。而湖南从工厂下岗的工人里,有一大批三四十岁左右的熟练专业人员,可他们大都闲置在家。在销售、管理、文化等等方面,湖南都有一大批人才闲置,这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

   湖南还存在着忽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后备力量薄弱等等现象。早一阵《潇湘晨报》曾报道,“湖南省高级技工缺口一万”,“湖南全省各类城镇企业有职工780万人,全省国有企业约有技术工人210万人。到2001年年底,湖南省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80万人中,约有50万是企业职工,其中高级工约6.5万人,只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1%;取得技师资格的1.25万人,而高级技师只有区区298人。也就是说,在工人队伍素质较高的国有企业中,高级技工只占到技工总数的3.7%。 ”而在当前湖南高级技工极其缺乏的情况下,湖南省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有效的改变现状。拿湖南某工科学院今年的就业形式来说,广东、上海、天津、浙江等等省市抢在学生毕业之前,就纷纷来预选机械类大、中专毕业生,给出的待遇都是一千元上下;而湖南仅仅三一重工等一些民营企业来预约优秀的毕业生。 

    “高级技工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生产技能,在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运用、新工艺的突破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群体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湖南要大力发展经济,必须加强工业的发展,而技术型人才的缺少必将制约湖南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社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将更大,人才的缺乏必将造成严重后果。

   湖南应该从各个方面必快完善人才制度,使人才真正转变为财富,转变为积极的生产力,使三湘大地人才济济,各类人才蜂拥而至。


[此贴子已经被江月于2003-1-17 21:31:46编辑过]

--  作者:flyfree
--  发布时间:2003-1-17 22:20:00

--  
江月说的好啊!!!!!!
--  作者:flyfree
--  发布时间:2003-1-17 22:24:00

--  
卡布提的问题: 怎么看待人才返流的问题?
--  作者:云淡珠灰
--  发布时间:2003-1-17 23:06:00

--  
这是一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充满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企业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竞争将更集中地体现在对人才的竞争。采取怎样的积极措施才能使人才不致外流?
关键是要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创造有利于创业和发展体制环境,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一是工资制度的改革,应用报酬激励机制。分配上向科技、管理人才倾斜,以优厚的工资待遇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而且适当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其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认可。目前许多的国企,技术人员出不出科研成果,都基本上与自身利益无关。
二是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一个让人才集中精力专注于事业允许失败的空间。这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科研条件,也需要领导的关心和爱护。
三是声誉的激励机制。改革评职称论资排辈甚至还得动用关系网的人事制度,给人精神上的动力。高的报酬带来的满足只是低层的,在心理上还期望得到更高的评价和尊重,期望有所作为和成就,期望通过服务所在的发展证明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  作者:布衣
--  发布时间:2003-1-17 23:39:00

--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从人才说开来


湖南红网与卫视推出了一个视点交锋的眼球吸引行动,打上一个新动力新发展的标志,在人才问题上来了一次全新的探讨。千里马与伯乐的辩证关系和重新定位再一次被推上舞台,能不能演出一剧挂云帆济沧海的涛浪翻潮的好戏,那是另一回事,至少,在意识行态上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了进一步的重视。

然而,交锋的问题关键是什么?对于曾经或者现在都是人才大省的湖南要来一次大规模的走出去请进来的活话剧吗?人才是通过经济可以吸引来的吗?

一九九四年,走进岳麓书院,庭院潇潇,落叶纷纷,映入眼帘的却是“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岁月见证着湖南人的自信、骄傲与沧桑。湘江水缓缓地流去,掩尽了历史的风流与沉重。 而湖南却如一张沧桑的老脸,再也读不出毛泽东老先生“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豪情与壮志了。

湖南的人才史只是一部曾经的历史?现有的人才都流落他乡了吗?

不,湖南的人才史并不只是一部落满尘灰的古书。走千山趟万水,踏遍中国,到处都可以见到湖南人的精英人才。在异乡,一听说你是湖南人,就会有说,湖南是人才辈出啊。也曾经有人夸大的说,现在的广东经济,是无数湖南人与四川人推动起来的。难道正应了一句,走出去,就是一条龙,留在家乡的只是一些虫?飞出去的是凤凰,呆在窝里的全是山鸡?

不,绝不是这样的。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大环境问题,一个怎么样对待人才与挖掘人才的问题,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人才转型问题。

先来看看湖南人的大环境问题,关键是一个软件环境。整个湖南现有意识形态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去认识这个问题,那么一切都是扯淡。
无可否认,在现有的湖南本土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存在,也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湖南经济的回转与生气。然而,现有的湖南人的心态与文化型态是如何的呢?长期以来,现有的湖南人有经世济用的学问是根深蒂固,或者说更适用于大多数中国人。只是,在这儿经世济用的学问,当推行到社会上时,就变成了:做官的学问。

湖南人是很会做官的,也懂得各种做官的法子。察言观色、拍马溜须、见机行事、挤门送礼、厚黑学,等等各种小聪明在精明的湖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在今天则是此路不通。一个人要想做出些成绩来,要想爬上那个位置,就得在官场上,一步一步地经营,由以前的一条龙,慢慢而变成一条“变色龙”,再由变色龙,变成一条蠕虫,贴着肚皮行走,总会有一天,时机来到,摇身一变,换上黄马褂,穿着锃亮的皮鞋,嘿,官样儿就有了。
官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干出来的。经过这样的洗礼后,没错,是有了经世济用的权利了。然而那些经世济用的学问了?早已白米饭变黄汤了。
这话有些过,似乎大多数的官,都要经过,由龙变虫,由虫变回“龙”的这么一个迂回曲线过程。但事实是,做官的学问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打下一些烙印或者留下一些影响。有一个笑话流传很广,有一个人说自己什么都不会干,另一个马上接口,什么都干不了,正好可以去当官啊。这样的笑话多少有些讽刺与偏激。然而,从其中,就不该有一些反思吗?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由一条虫,领着一群龙,能跑到快吗?

所谓做官的学问,其实,也就是人才录用的机制问题。现在全国都在进行机构改革,中层领导实行骋任制,上岗竞争制。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对现有的意识行态有着强大的冲击力。但是,这样的改革,要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走过场。靠什么来落到实处?口号?文件的下达?我认为,还是一个规章制度的完善问题,监督机构的严密问题。不应该再是官任官,官管官的网状结构,而应该是一个以民众为基础的辐射结构。

一个真实的报导: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接见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克与她交谈,问她,很想见我吗?小女孩说道,是的,因为你是美国总统。克林顿笑了,问小女孩,你知道美国总统是干什么的吗?小女孩答道,总统是管美国人民的。克林顿说道,不,美国总统是被美国人民管的。
我们不来探讨,克氏在其中的谈话,有多少是官场论调。我想,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个真实的报导中,有一些思索与结论。

也许有人会反问,人才与官有什么关系?很简单,是一个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官才也是人才。虽然,这样的人才会大大的打折扣,然而,至少是被约定俗成的认定为是人才。

先确定什么样的官才才有资格去管理人才,再去谈人才问题,我认为,这才是核心。


=====》时间关系,其他几个问题明日再谈。待续。


--  作者:一马平川
--  发布时间:2003-1-17 23:55:00

--  
通过经济吸引人才我觉得首先必须遵循一个三承认的原则,即:承认人的价值、承认人的差异、承认人的利益追求。基于这三点原则,再通过经济手段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应该是可以吸引人的。不承认这三点,既不符合辨证法和客观规律,也吸引不了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事业留人是最好的留人方式,应该给能够做事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发扬自己求上进、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等特点,一方面为单位做贡献,一方面也加快了年轻同志的成长。

先说这么多。


--  作者:园清
--  发布时间:2003-1-18 9:58:00

--  
W111666:如何留住高素质人才?
“没有做不到,只不想不到”,这句生活中的常口头禅一语中的,非常直观明了地道出了人的思维对于社会实践的巨大推动作用,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人的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才。在我们三湘大地信逐步向工业化和息化大步迈进时,高素质人才更是起着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反观我们湖南的当今形势,大批优秀人才不断流,这似乎和当前的形势格格不入。那么如何才能扭转这种不利形势,留住高素质人才?
湖南人才外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可能是以下几方面:一、君子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我想这是众多莘莘学子最不愿意见到的现实,同时也是最难以逃脱的现状。满腔报国之热情,迎来的却是别人对你的不懈一顾,甚至嗤之以鼻。最后不外乎两种结果:要么被周围的人所同化,要么卷铺盖走人。前者是屈于现实的无奈,后者则是战胜现实的反抗。还有一种情况则是中庸之道,处于前面两种人的中间,在随波逐流的同时还保持一份清高,利用业余时间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最后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三种情况,前面两种则完全是对人才的浪费,这和国家花巨资投入教育事业的初衷背道而驰。二、待遇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是最现实也是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做同样的工作,你这给的待遇高,生活条件好,人往高处走,这是千古不变人真理,何况于是刚刚走出校门对未来充满幻想天之骄子呢?三、地势因素。由于和全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广东交界,南方一些最新的就业动向可即时传入我省,本来就是一颗不安分的心,在巨大的物质利益的诱惑下,谁抗拒呢?最后还有我们的用人体制,据我所了解,在很多情况下对人才的使用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唯“财”是举,此“财”非彼“才”,真正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重用,而庸才备受睛莱,真正的人才被受到压抑,对这些人来说,远离这是非之地是最好的选择。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就造成了我省人才外流现象的日益严重。但是我省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又急需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那如何才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并留住他们呢?就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一、在人才的使用上,严刹不正之风,改革以往的人才录用制度,可考虑建立全省高级人才统一调配中心:这个中心不以盈利为目的,完全由政府资助,同时应该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是高级人才的鉴定,这可由政府出面组建一个高级人才鉴定机构,汇集各行业重要企业高级主管,对拟进入人才统一调配中心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和个别的全方位考评;二是高级人才的输出即这个中心的高级人才如何分配出去:可建立一个由全省性的人才行业组织,各级政府、事业性位和所有的国有企业必须加入,非公有制企业企业可自愿加入。它们若须高级人才,即可向该中心反应,由该中心根据企业的需要向企业提供若个合适人选,最后由用人单位自动裁定。建立这个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克服人才录用制度上的各种不良干挠,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从这个人才中心录用的高级人才,企业给予他们的待遇超过国家规定的部分,政府可对该部分超额支出可予以税收上的优惠。
二、建立高级人才创业中心:对于该中心的高级人才,若他们有自己创业的想法,可政府为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当然创业者必须要提供详细的创业计划书,并由政府成立专门组织,对该计划书进行可性论证,一旦被通过即可获得初始启动资金。但是这个高级人才获得这笔启动资金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该创业者承诺一旦该计划无法达到他的预期目标,则他必须无条件接受以下安排:由该中心代为其安排工作,其每月的工资收入扣除必须的生活费用外(仅够他一人开动即可,而不管其是否还有其它负担,该笔费用不能高于总工资收入的40%,也不得高于全省工人人均工资),直到其全部清偿完启动资金。若他违背该规定则以触犯刑事法律处之。对于这样的安排,高级人才虽然轻易获得了一笔启动资金,但对于可能的后果,他们则是他们不愿意见到的,只要他能拿到这笔启动资金,我想他们一定会拼命干的,除非是灾人祸,那处当别论。
QQ:190359190,
EMAIL:[email protected]

--  作者:仙梅
--  发布时间:2003-1-18 10:16:00

--  
人才這個詞咋說呢﹖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人才﹗並不所有的人才萬事通。就像女星女孩說的﹕人才的定义是什么?
是不是必须有四、六级证开道,高分数护航才算是人才?
如果是这样,我恐怕不属于人才之列。
衡量人才的标准太过死板,不给人机会,怎能筛选出真正的金子﹗
不過在人才這方面我向來是不敢自稱的﹗哈~~~~~~~~
阿倫史丹奴說:人才不可以學曆的高低來衡量﹐我想這是對的﹗
在人才這個詞上看你要如何選擇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長處﹐不同的長處在每個需要的地方才可以發揮﹗你不可以說這不是人才吧﹖他雖然不懂別的﹗
--  作者:拖鞋
--  发布时间:2003-1-19 10:58:00

--  
人才需要环境~环境需要人才~~~
湖南的人才流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在各个行业中都有湖南人是佼佼者,而湖南的企业在自己行业中能成为佼佼者的寥寥无几。
我个人以为是环境问题,没有政策、没有环境,人才是永远留不住的~
--  作者:铜匠铁匠
--  发布时间:2003-1-19 21:08:00

--  
一群官僚主义控制着湖南
牛鬼蛇神群魔乱舞
怎么不人才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