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读通鉴论》笔记(一)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38054)


--  作者:任守愈
--  发布时间:2003-3-6 20:21:00

--  《读通鉴论》笔记(一)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很有名气的,我在去年买旧书的时候,买过一本,只是全书三本,很不配套。前几天偶尔到资料室一趟,便见了这一全套,真是心喜若狂,所以读了起来。本来我是哲学、史学都学的,于是我就写另外笔记。                                                    秦穆公这个人物,历史上定位有分歧的,有些认为是春秋霸主,有些则以他没有问鼎中原,召集诸侯会盟而认为不是霸主。我自己认为秦穆公是一位霸主,几次帮助晋国的国君成立新政权,而且称霸西戎。也可以这样说秦穆公没有问鼎中原,主要是东邻晋国很强大,西河之地,终为晋国所得。这时的秦国并不十分的强大。                                                    自秦孝公以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公田,承认私田;奖励耕作;奖励战功;废除宗室贵族的某些特权;明尊卑等级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秦国境内实行县制。废除公田,承认私田,这一条实际上是变法的根本所在,有了这一条,奖励国民进行耕作,才能使国民受惠,所以国家的储备等才会丰富,战事才有保障。战功的奖励,在古代只有两途,一是金银美女、丝绸布帛等,一是土地。使私田得到承认才可以使将士们放心,因为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了,成为私有财产。宗室贵族的特权废除部分是没有军功的不得为官,或是对他原有土地收回,这样保证国家有地可分给那些立了战功的人,使得宗室贵族勤于立功。以上种种使得原有诸侯分封土地,宗主分派家臣的行政管理制度遭到破坏,要求一种新的制度来代替,所以秦国实行了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根据需要实行了郡县制,是很有道理的,它和商鞅的县制是一脉相成的。首先,中国统一后,要有强有力的政府来管理,而郡县制恰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里;其次,郡县制的实行,使得国家在选择官吏时,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拔一些有才能的人来担任,使国家和地方发展起来,打破了原有的宗室贵族世袭为官的体制;再次,郡县制的实行,可以解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最后,秦始皇是借鉴了周灭亡的经验。王夫之认为其实这个郡县制和分封制之争,没有什么意义,历史发展方向是由“势”决定的,而不是人,“势”发生变化,那么理也就跟着变化,这就是阴阳之道,不能偏彼,所以才使得仁义互通有无,这样的形势,是圣人也不能违背的。在王夫之看来,郡县制主要是打破了原有的宗室贵族世袭为官的体制,认为这个在秦始皇时已经不合时宜了。我赞同王夫之的这个观点,王夫之在其书中,说了这样一个道理,说在其位的皇帝要知道其社会发展的“道”,这是因为“法”所规定的,知道这样的“道”的人来管理,是理所当然的。我理解他这个“法”不是法家的法,而是指社会发展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他前面说的“势”。                                                    淳于越上书秦始皇说,应效仿上古三代的制度,尤其是周的制度,实行分封制。还大讲了三代如何如何之好,由此揭开了秦始皇朝的法儒之争。李斯则根据周的灭亡而否定了分封制,认为实行郡县制好,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李斯还提出儒生乱国的理论来,于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淳于越是很迂腐的,孔子说过他是赞同周礼的,但是和他不赞同夏殷之礼一样,若干年之后,周礼也必将改变。秦朝就是要改变周礼,而且是力度较大的改变,淳于越似乎没有学到孔子的这则语录,即便是学到了也是很迂腐的认为的。焚书坑儒可以说是儒法斗争的一个方面,这个“儒”只是俗儒,而不是真正的儒,《诗经》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儒家是主张变通的,王夫之是大儒,他提出的“势”的说法,便是继承了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实际是王道和霸道之争,就象商鞅和秦孝公的对话一样,霸道秦孝公愿意听,王道太过茫茫,于是乎选择了霸道,淳于越和李斯的这个争论也有类似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战国时的诸家是不相容的,与孔子时代不同,孔子没有说哪个派别不如禽兽,而孟子说了,后世还记了下来,可见在国与国之间是连年战火,思想界也是烽火缭绕啊!                                                     焚书坑儒这件事,有些学者说没有这样的事,但是现在公认的还是认为有。我认为也有,可以从秦始皇统治上来看,这位破中国天荒的人物是会做这样的事的。上面也谈到战国时思想界烽火缭绕,在认识互相不能共存,李斯建议灭儒的可能性很大,司马迁生活年代距此又不远,他的记载是可信的。还有一点就是王夫之说孔鲋藏过书,这在那里记载我读书不多,不能知晓。但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古文经学书籍的可信程度,我自己认为古古文经是被一些儒家学徒保存下来了,并不是说汉代的古文经都是真的,但是从古墓中发掘出的古籍他们的可信度是很高的。王夫之赞叹了孔鲋的精神,赞叹他有义,但是认为他不是智者。王夫之的这段话也阐明了他自己的主张,认为君子之道,不是求天下用自己,而是使自己的才能为天下用,安于现状,委曲求全不是君子行为。                                                       秦始皇的暴政,实际上有很大程度是当时历史环境所造成的。王夫之将它说成是秦始皇是为了私,而不为了公,故而不过多久就灭亡了。王夫之说他的私主要是想使他的子孙万代都是皇帝,这种私必然是失败的,由于有了这样的私心所以就任法,以为这样可以使子孙无忧,结果恰恰是不到三世就灭亡了。王夫之认为王安石也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使得他的变法一败涂地,这主要是急功近利,秦始皇也是想这样的。我认为这样分析是有道理的,不过我还认为秦始皇主要是封建社会刚开始起步,残余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所以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里面不仅有旧势力的存在,而且有六国旧贵族以及旧国民的反抗等等。秦始皇将六国的余民迁到咸阳附近,使其远离家乡,是错的,商鞅的徕民政策是使其愿意来,而他是使其不愿来,这也是失策。                                                      王夫之认为秦的灭亡还有一点就是秦始皇没有找对托孤的人,一个是位高而没有骨头的李斯,一个是奸滑无比、指鹿为马的赵高。这个是有道理的,倘使扶苏在为二世,或许会改观,李斯与赵高合谋害死了扶苏、蒙恬,放心大胆的实行暴政,尤其是赵高将李斯也打倒后,更是指鹿为马,胡作非为,只好灭亡了。王夫之实际说了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的问题,他在提到建文帝时说,如果有刘伯温或徐达一个在,必然不是那个样子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但不是某个人写的,但是选好其中的关键人物还是很重要的,就象戊戌变法使找了袁世凯,而不是其他将官,所以失败了,虽然说找了他人即使将慈禧赶下来了,帝国主义会干涉,但也总是一个尝试。孔子赞成选贤于能,就是这个道理。                                                      秦始皇虽然灭了六国,但是他的保证使得六国的余民,又想到六国原来的国君。陈胜在大泽乡的一声大喊,六国的余民纷纷反抗秦的统治,几天间,六国的余民又举起了六国的旗号,大半个国家又陷入了混乱。王夫之说范增建议立楚怀王是想借重民望,我看是对的,而且当时的项梁、项羽是有疑惑的,不是他们本来的愿望。王夫之肯定了宋义,我认为不对。他还是从忠君的立场上出发的,宋义的不出兵,将会被章邗一举消灭的,背水一战,是项羽的才能表现。可以这样说,项羽在灭秦的战场上取得胜利是人心所向,而在楚汉战场上的失败也是人心所向,这个人心所向,我看也是王夫之所说的“势”的一部分。                                                     项羽没有战胜刘邦,关键是没有战胜刘邦所获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