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聊聊死亡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41816)


--  作者:烟视媚行
--  发布时间:2003-3-26 9:56:00

--  聊聊死亡
生活吧,亲爱的, 
生活吧,杰出的人…… 
我们都将死去, 
即使我未亡故, 
也将走向您的墓地。 
——尼古拉*奥列伊尼科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从我们呼吸第一口空气开始,就注定了死亡这无法避免的归宿,于是死亡必然成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也就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的例如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陆幼青之《死亡日记》,远有苏轼悼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秉烛夜读,一个个文字当然是凄婉优美,但更令我们心折的,却是字里行间作者那一份或浓或淡的哀思,恍惚间我们似乎看见明月夜、断松岗,斯人独立坟头、黯然憔悴的样子,于是勾兑着人类对死亡天生的恐惧,我们也莫名伤悲起来。 


【宗教的死】 
   
什么是死亡呢?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死亡是机体停止生命并且消亡。另外还有生物学、物理学、神智学、美学方面的概念,犹为有趣的是三大宗教对死亡的态度。 

佛教否认肉体的存在,认为如果“肉体”是我,肉体就不会患病,同样它也否认灵魂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米南德(印度国王,公元前160~135年)曾问那先比丘“我”是什么,那先回答说,“我”就是无,就是虚空。至于死亡,佛说,弟子们呀,有一种境界,无地、无水、无明、无气、无空、无智、无灭念、无念、无此界、无彼界、无日、无月;我不把这种状况叫做新生,不叫做过程,不叫做现状,不叫做死,也不叫做生;它没有根基、没有延续、没有停顿,这正是苦难的尽头。 

圣经中,死亡分肉体和精神死亡两种含义。肉体死亡指肉体失去了使它具有活力的灵魂;精神死亡指灵魂失去了以最高精神生活(即上帝)使其具有活力的神赐。灵魂也可能死亡,但与肉体死亡不同。肉体死亡时要丧失感觉并且不复存在,而灵魂因罪孽而死(即最后的审判)时丧失的是精神世界,是快乐和愉悦,但不会湮灭,而仍存在于黑暗、悲哀和痛苦之中。在东正教中不存在死亡,因为死亡只是在现实的生和将来的生之间一道狭窄的界限,死亡之时灵魂与肉体的暂时分离。任何人都不会死亡,因为基督为大家复活了。 

伊斯兰教的死亡是在死亡和最后审判日之前,当真主最终决定所有人的命运时,有一种过渡的屏障状态。在最后审判之时,所有死者都将复活,虔诚信徒将去乐园享受永远的安乐,而罪孽之徒则进入地狱施以折磨。 

总的来说,这三大宗教对死亡的界定含混不清,原因之一大概这些经文是在宗教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许许多多人完善补充而成的,每个宗教又存在着许多流派,在历史的各个时期相互斗争、融合,导致今天我们看到的教义中很多内容是相互矛盾的。 
   
【死亡幽默】 
   
在上个世纪,世界平均每年死亡人数大约为五、六千万人,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是1170万/年。死亡无时无处不发生,其中有一些职业由于居高不下的死亡率,被世人称为最危险的职业,如矿工、记者、出租车司机、警察以及领导人等。 

值得一提的是领导人死于非命的比例非常之高。例如在不到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巴黎的三位大主教都是遭暴力致死:1848年阿尔夫大主教布教时遭枪杀,1857年希尔布大主教被一停职神甫用刀刺死,1871年达尔博大主教被巴黎公社社员枪杀。再如甘地家族、肯尼迪家族、美国总统林肯、加尔菲德、麦金利……不胜枚举。 

死亡如果只是一种游戏的话,我们便会发现历史曾上演了许多有趣的画面。例如中世纪时有一种习惯,绞刑时若绳索断裂或女人要求嫁给死刑犯(似乎没听说过相反的例子),那么他就能获释。据说有一次,一个强盗在被执行绞刑时,一个女人要求嫁给他,吓得囚犯对刽子手大叫——朋友,快动手把我干了!原来,这个女人相貌十分丑陋。法国的刽子手家族更令人发笑,据说某刽子手在接班以后没多久便被解职,原因是他没有时是他所承担的处决任务,而之所以失职,是因为他把斩首的刀器抵押在一位债权人手中。 

在死前好多年,刚写完《世界之旅》的布干维尔希望进入法国科学院。为了获得常任秘书的同情,他说自己患了一种无法治愈的绝症,希望他抓紧时间不要让位子空着。这位无可救药的病人此后又活了四十多年,终于被接纳进了自然科学院。1877年,一家美国报纸提前八年报道了雨果的死讯。这篇错误的报道没有在该报的任何栏目进行更正。雨果真的逝世后,这家报纸自豪地刊登了:我们最早报道维克多*雨果的死讯。 
   
【死刑种种】 
   
人类是万物之灵,大自然唯一具有智慧的生物,这智慧应用到死亡上的时候,分外有一种讥讽的味道。古往今来,当权者创造了很多死刑,自认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就有酷刑如炮烙、五马分尸、点天灯、请君入瓮等等。浪漫而幽默的西方人则创出了许多“有趣”的刑罚。 

例如,葡萄酒的故乡法国就有这样的刑罚,把罪犯用葡萄酒灌醉,然后把某些器官捆绑结实,令其无法便溺而死。古罗马有一个很幽默的死刑,一位姓奥福钦(绵羊的意思)的贵族在触怒了伊万*雷帝之后,被判与一只绵羊绑在一起同时上绞架。波兰哲学家Kasimir Liszinski因坚信无神论于1689年被开除教籍,并且被判处焚身。他的骨灰被装入一个炮筒,从边境向俄国发射。人们认为,这样,一个无神论者的骨灰就不会污染一方天主教的净土。 

另外还有一些残酷的死刑,如用锯子活活锯死或用铁梳梳死;用熊皮缝上,让狗撕咬致死;坐针毡、剥皮切肉;肛门放入利器的坐穿刑法;放于油锅中烧开;灌液体金属如黄铜、铅等;全身绑上,双脚分绑于被紧连在一起的两棵大树顶部,然后切开两树间绳索…… 

纵观被处以死刑的囚犯,其等待死亡的过程、感觉、行为也有很多不同。有自制能力的人,临死前还读书、沐浴、照常饮食,甚至开狱卒的玩笑。有的人则歇斯底里,休克昏迷,进入完全无感受状态,无休止的妄想或绝望大哭、发抖、搏斗、祈求得到饶恕以及反复强调自己无罪等等。 
   
【名人和死】 
   
名人对死亡的态度也大不相同,有的人相当忌讳死亡,象歌德,他就不允许旁人提到“死”字。而豁达如朱尔*勒纳尔则笑言——死亡将是理想的梦幻,如果不时能睁开眼睛看看。伏尔泰说,我们所走过的每分每秒都是在向死亡迈进。有些名人是自杀死的,如日本的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美国的海明威…… 

有些人对名人的死较感兴趣,因此收集了许多名人临死之前的名言,这其中自然有很多是后人牵强附会的伪造。据说歌德临死前说的是:光明,…再多一点光明。另外还有一种传言是这样的,死前他的儿媳妇随侍在旁,他握着媳妇的手说:不,小女人,就让我再抚摸一会儿你这温柔的小手吧。 

作曲家维克多*马塞在自己的遗嘱中不许别人在他的坟墓上放置半身像,他说,老盯着同一方向看,我会受不了的。 

法国政治家,恐怖的“恶魔”罗伯斯比尔有一个这样的墓志铭: 路人不要为我的死而悲伤—— 如果我活着,你就可能死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3-26 9:55:46编辑过]

--  作者:愤怒的蚂蚁
--  发布时间:2003-3-26 13:45:00

--  
有点聊聊的味道
--  作者:江月
--  发布时间:2003-3-26 15:04:00

--  
的确是聊聊,尽管这话题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