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怎样写《论语》[原创]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51417)


--  作者:戊戍
--  发布时间:2003-5-14 20:56:25

--  怎样写《论语》[原创]
怎样写《论语》

《论语》是中华汉学国学文章的格称。
《论语》的使用性能,用现在的俗语来讲,就是“范文”,即老师在教学时给学生模仿的“标本”。这种性能的文章学称为《论语》。
秦汉以来,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明等朝代是以经学为“国教”,而唐、两宋、元、清等朝代则是以俗学为“国教”。
由于中华经学理论博大精深,讲究学习的连续性,加上一些时代的国政对此不重视等原因,使得中华汉学国学日趋势微,具体表现在学者的减少和理论的佚失。特别是从清代以来,除了民间有少量的家传外,中华国学几近面临全面的灭绝。
根据对秦以来的各种典籍的查看,两汉时期的经学水平最高,明代次之。唐代虽然出现过一些经学学者,但经学水平很低,如果用100分制来评判,李白、杜甫、杜牧、王昌龄等学者的文章可以判5分,孔颖达、李鼎祚的文章可以判10分,紫阁大学士李淳风的文章可以判15分,两宋时期的九峰先生蔡沈的文章可以判20分,司马光、欧阳修、蔡元定的文章可以判10分,王安石、苏东坡的文章可以判6分,邵雍、刘牧的文章只能判1分。对于他们来说,读书不可谓不刻苦,但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他们也只是见到国学“经学”的影子。
前面讲到,《论语》是国学文章的范本,那么这种范本文章应该怎么写呢?编写这种文章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
编写国学《论语》文章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要使用汉字的“图形”写作,不能用汉字的字音写作;
二、整篇文章要用《炎帝》、《黄帝》和《三载考妣》的理论进行有衔接的写作;
三、文章所表达的理论应该是“流程法”,不能出现“得数”;
四、对配用的汉字要适世事的事合,不重世事的事实。
下面就汉字绘制的理论纲要作一些简要说明。
中国汉字中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理论书面写作工具的文字总数目是五万零五十四个(指繁体,不包括简化汉字),不包括野体文字,如砷、砼、镁、钚、铀......等,凡野体文字、简化汉字只能作俗用,由于这些文字与中华国学理论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不能用于经学文章的写作。
我中华民族的五万零五十四个汉文字理论的“总纲”是《伏羲氏》。“伏羲氏”这一学称,是秦代以前的学称。秦始皇统一中华文化、焚书坑儒后,将“伏羲氏”这一国学学称改称为《太极》。由于中国历代经学家的保守,所以真正的《太极》的各种书本中是绝对不刊登的。西周以来的俗学学者们也在闹着学《易》,但三千多年来他们一直是使用的“大极”。脍炙人口的“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由俗学学者孔仲尼编写出来的俗谈,是中国历代汉学俗学学者的“耻辱牌坊”。宋代经学家欧阳修的《易童子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伏羲氏》这个总纲的统领下,我们的先祖用“三姓”、“两性”、“五律”作为绘制中华五万零五十四个书面写作工具的基本法则。
“三姓”--虞姓、姬姓、刘姓
何谓虞姓?我们的先祖们从《伏羲氏》之中,将俗称的“白鱼”分出来,分出来的白鱼学称为《炎帝》,炎帝的单称为《虞》,在五万零五十四个书面写作工具之中,有三分之一属于《炎帝》氏族,也称《虞氏》。如:亨、贞、上、立......等。
何谓姬姓?我们的先祖们从《伏羲氏》之中,将俗称的“黑鱼”分出来,分出来的黑鱼学称为《黄帝》,黄帝的单称为《姬》,在五万零五十四个书面写作工具之中,有三分之一属于《黄帝》氏族,也称《姬氏》。如:青、表、雨、再......等。
何谓刘姓?我们的先祖们从《伏羲氏》之中,将伏羲的“心”挖出来,这个“心”在早期的学称为《三苗》,周书中称为《三载考妣》,秦汉以来称《三极》,其单学称为《刘》。在五万零五十四个书面写作工具之中,有三分之一属于《三苗、三载考妣、三极》氏族,也称《姬氏》家族。如:以、亥、非、下、卜......等。
“两性”--“破头”体系和“不破头”体系
何谓“破头”体系?凡是表达外在理论的“图形”都属于“破头”体系,这种图形是告诉你要看外圈的理论。如:来、木、大、车、夫......等。
何谓“不破头”体系?凡是表达内在理论的“图形”都属于“不破头”体系,这种图形是告诉你要看内圈的理论。如:回、国、困、正、五、王、同、周......等。
“五律”--中华五万零五十四个汉字的绘制,是采用五种“线标法”来完成的。这五种线标法的学称就叫“五律”。
在五万零五十四个汉字中我们的先祖们把它分为了五种形态:
一律理论学称为“独连体”。如:来、因、色、身、白、呆......等;
一律理论学称为“接符庭间”。如:如、的、和、组、代、洗......等。它们属于直二列组成体;
一律理论学称为“间符庭间”。如:班、谢、树、鄕、卿、實、靈、黄、葬、腐......等。它们属于三列组成体,不分横直;
一律理论学称为“合符庭间”。如:安、采、要、是、雪......等。它们属于横二列组成体;
一律理论学称为“川符庭间”。如:高、亮、層、薈、愛......等。它们属于横四列组成体。
以上讲到的就是我中华的五万零五十四个书面写作工具与《伏羲氏》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理论关系。学习这些关系就是在学习中国的国学,学到了这些关系就学到了国学,学到了这些关系就能通读中华的《连山》、《归藏》、《周易》,就能通读中华所有的汉学典籍,就能编写所有格式的国学文章。
我们的祖先在绘制出五万零五十四个书面写作工具后,为方便使用这些工具,为它们各自取用了一个“名称”,即给它一个“读音”,这个注音的工作学称为“断章”。
如果从学汉学的学者不是学的“两性”、“三姓”、“五律”,而是去学汉字的音、韵、声等法则,就是“变态”,就是“俗学”,俗学学者去读《连山》、《归藏》、《周易》和其他国学文章、典籍就“一字不识”,就是空读,就更不能编写所有格式的国学文章,就不能编写《论语》。中国历史上的孔仲尼、孟轲、吕不韦、王弼、魏征、白居易、袁天罡、程颐、程灏、朱熹、周敦颐、范仲淹、朱升、顾炎武、编制《康熙字典》的三十位翰林大学士,近现代的章太炎、朱希祖、吴承仕、黄侃、胡适、康有为、梁启超、柳亚子、鲁迅、郭沫若、冯友兰、马一浮、金景芳、朱伯崑、张岱年、吕淑湘、李学勤......等,都是俗学学者。他们都没有见到中华国学的影子,他们根本就不清楚中华经学与中华俗学之间的区别。
秦汉以来,历代经学家编写的《论语》文章很多,由于学生们随学随用,随用随消,保存下来的《论语》文章很少。但编写较好、篇幅较长的文章也保存下来了一些。如:《东周列国志》、《战国策》、《西厢记》、《白蛇传》、《封神榜》、《八仙过海》、《济公传》、《红楼梦》......等,及一九七七年《文物》杂志第一期中,由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整理的“杀里克,伯友,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等十六篇文章,都属于秦汉以来被保存下来的《论语》文章。
关于《马王堆帛书》,我想多说几句。
《马王堆帛书》的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刘宽。汉桓帝年间,刘宽坐守长沙,在此期间,刘宽的爱妾曹氏死于疾病,为怀念爱妾的才情,刘宽把自己编写的《论语》文章与曹氏随葬。马王堆墓就是曹氏墓。
从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公布的资料看,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在处理《马王堆帛书》时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错误。
第一、在誊写《马王堆帛书》时应该用繁体汉字,而不是简化汉字;
第二、由于帛书的腐化,工作人员没有注意到文章头尾的顺序,所以出现了“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
第三、刘宽编写的《论语》文章的篇段应该称作“卷”,不能称作“章”。
为让朋友们能有效学习刘宽的《论语》文章,我将《马王堆帛书》按实际顺序进行编排,并标出每卷文章的学称。

《马王堆帛书》次序及卷称
卷一《公子婴帅。于社冬师。秋七月癸亥。葬宋元华》
文:“卫献出亡”篇排前,接“杀里克”篇
卷二《晋献公。战宋人。韩人。魏人。庚申伯阳父卒》
文:“晋献公欲得随会”篇排前,接“魏韩”篇
卷三《鲁文公会蔡大夫于土丘。太子申奔吴。冬季梁灾》
文:“鲁文公卒”篇排前,接“吴人会诸侯”篇
卷四《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逆女观鱼于棠》
文:“鲁桓公少”篇排前,接“长万宋第士”篇
卷五《陈惠王侵楚。郑侯来朝。春王正月孙行父。乙未灭吴人》
文:“鲁庄公有疾”篇排前,接“吴伐越”篇
卷六《秦惠王会文姜于瓦屋。公子莒祭曹伯。齐侯使女来聘》
文:“鲁桓公与文姜公齐侯于乐”篇
卷七《甲午蔡侯封人卒。齐桓公之弟。乙亥灾。公子闵杀公子往》
文:“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篇排前,接“燕大夫”篇,接“伯友”篇
卷八《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使毛伯来。锡公命晋侯伐卫。孙叔得臣。卫人伐曹。壬申公子遂崩》
文:“晋献公欲袭虢”篇排前,接“宋荆战泓水之上”篇

在阅读以上文章的时候,学友们可以参考在《春秋三传》中刘宽编写的注解文章中的理论。


--  作者:大隐于网
--  发布时间:2003-5-15 8:32:31

--  
戊戍大学者有礼!

--  作者:黑木
--  发布时间:2003-5-15 9:11:20

--  
感觉您好象从故纸堆中爬出
--  作者:上网听歌
--  发布时间:2003-5-15 10:42:12

--  
无须历害!!!
--  作者:戊戍
--  发布时间:2003-5-15 14:28:34

--  
大隐DD、听歌MM好,你们是稀客啊,欢迎欢迎!
黑木觉得偶是故纸堆里爬出来的?没眼光。。。。。。。
呵呵~
--  作者:子爵
--  发布时间:2003-5-15 17:47:57

--  
戊戍:佩服兄台到五体投地,我看都没看明白.唉,千万不要告诉我你是学理工的.
--  作者:戊戍
--  发布时间:2003-5-15 19:13:25

--  
呵呵,子爵挂了才有时间到湖湘?希望你一上场就挂!
--  作者:子爵
--  发布时间:2003-5-15 20:35:27

--  
hehe,我是在卧底偷艺的.
--  作者:水木冰心
--  发布时间:2003-5-16 9:09:17

--  
看了三遍,长了个知识,至少知道了《论语》不是孔子时期诞生的了,不过论语是怎么样写出来的,我还是糊涂呀。
--  作者:不卑
--  发布时间:2003-5-16 18:10:14

--  
戊戍 兄好!

这篇文章是费了工夫的.
先生所说的<论语>我还没搞清楚,是不是指古文字学?


唐代虽然出现过一些经学学者,但经学水平很低,如果用100分制来评判,李白、杜甫、杜牧、王昌龄等学者的文章可以判5分,孔颖达、李鼎祚的文章可以判10分,紫阁大学士李淳风的文章可以判15分,两宋时期的九峰先生蔡沈的文章可以判20分,司马光、欧阳修、蔡元定的文章可以判10分,王安石、苏东坡的文章可以判6分,邵雍、刘牧的文章只能判1分。

这是先生下的评语么?


--  作者:戊戍
--  发布时间:2003-5-16 18:53:01

--  
回冰心及不卑兄:
“论语”是一种经学文章的的“格称”。即老师在教学时给学生模仿的“标本”。这种性能的文章学称为《论语》。


唐代虽然出现过一些经学学者,但经学水平很低,如果用100分制来评判,李白、杜甫、杜牧、王昌龄等学者的文章可以判5分,孔颖达、李鼎祚的文章可以判10分,紫阁大学士李淳风的文章可以判15分,两宋时期的九峰先生蔡沈的文章可以判20分,司马光、欧阳修、蔡元定的文章可以判10分,王安石、苏东坡的文章可以判6分,邵雍、刘牧的文章只能判1分。
考虑到这些人在文学历史上的贡献,我的评判基本上都偏高的。


--  作者:不卑
--  发布时间:2003-5-17 8:30:37

--  

戊戍兄:
还是不太明白:老师在教学时给学生模仿的“标本”。这种性能的文章学称为《论语》.
那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算不算<论语>呢?
好象这样的论语不仅记录老师的"言"且有"行",但它不是老师所著的文章.学生模仿的“标本”不是专指文章吧?兄后章所列好象是古文字学的功夫,古文字不象现代文,以词汇拼凑,而是一字一意所以汉字极多,现在大都废止,仅存三五千常用字.要研究这些的确很花工夫.

上列人物可都是历史名人,可在先生眼中他们的文章最高的100分才拿得了10分,最低的只得1分,是不是有点太过份了?以先生之自我评价,您的文章可拿多少分?

冒昧之处,先生海涵.


--  作者:戊戍
--  发布时间:2003-5-18 22:34:37

--  
回不卑兄:
前面已经讲到,《论语》是经学文章。所谓经学文章,就是用“连图法”来表达经学理论,比如:我要用汉字的来描述《通天连列传》,用现代语言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用汉字的“连图法”来表述,则只需“乾坤運轉。山海彌纶。隱公迷藏沉睡未醒。星辰鬥遷。萬載千秋不問陳摶之間”这30个字就够了。
从文章的表面看,是在说:《通天连列传》从《太极篇》转化过来后,认识《星典》和《辰典》(即《河图》和《洛图》)要用《谷梁传》里的“十六公”的理论来做指导,但很多人又不知道它们的作用。“萬載千秋不問陳摶之間”——《通天连列传》就是历史以来大家说的“易纬”——《陈抟图》。
从“连图法”的角度看,就是要把上面一段话中的每一个文章都还原到《通天连列传》里去。由于每个字中的每一个笔画都不在一个“圈”中,所以要用语言来描述,就无从开口。比如:“星字”上面的“曰”字,我就不可能说“第几个圈中间的白半边的心是在偏右的45度的位置上,曰字下半边的白心在第几个圈的偏左的315度的位置上,这个时候一个圈子的乾卦在什么方位,另一个圈子的乾卦在什么方位。。。。。。”半个字就这么难解释,并且还没解释清楚。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组件”,这个“组件”就是我们使用的繁体汉字。
为以上历史人物打分,当然应该有一个依据。这个依据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把周文王的《周易》定为满分100分的话,能读通《通天连列传》的就可以拿到30分,可惜他们都没见过《通天连列传》,更不知道《通天连列传》应该有三十二个“圈”,即“三十二峰先生”。九峰先生蔡沈真正的水平只有“四峰”,其他10分以下的只是知道有这么回事,但具体到“阴阳”就有些拿不准了。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水”字的用法来看,李白就把“黑鱼”看成了“白鱼”。
如果在下给自己判分的话,谦虚一点,在下写经学文章的水平,不低于90分。

对于不卑兄这样的提问,在下高兴之至,何有“冒昧”之说?
在下倒是苦于没人理睬在下的劳动呢!


--  作者:不卑
--  发布时间:2003-5-19 21:36:23

--  
倒有点象测字先生的拆字之法。不知测字先生的学问是不是从“经学“中来的?

《通天连列传》未读过,不知是本什么样的书?满是隐语,是不是有点象刘伯温的推背图?


--  作者:戊戍
--  发布时间:2003-5-19 23:53:17

--  
倒有点象测字先生的拆字之法。不知测字先生的学问是不是从“经学“中来的?
——测字先生的学问与“经学“是两码事。

《通天连列传》未读过,不知是本什么样的书?满是隐语,是不是有点象刘伯温的推背图?
——《通天连列传》在下已经补发了。关于《推背图》在下将有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