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一个人客栈  (http://www.ygrclub.com)
--  『三言两拍』  (http://www.ygrclub.com/bbs/list.asp?boardid=8)
----  卡夫卡--转  (http://www.ygrclub.com/dispbbs.asp?boardid=8&rootid=30027&id=30027)


--  作者:雾夜清
--  发布时间:2002-6-19 16:13:50

--  卡夫卡--转
-----by memory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布拉格的犹太家庭,代表作品:《变形记》,《城堡》,《饥饿艺术家》。
                           --题记

  三年前,卡夫卡向我走来,带着表现主义的孤独光辉。因为受一位捷克朋友的影响,我开始探索卡夫卡,与此同时,还有米兰·昆德拉。
  三年之后,当我已熟悉并理解了昆德拉的“Einmal is Kelmnal”,卡夫卡却依然恍惚而迷离,仿佛站在云端的一个未知数。
  在卡夫卡的文字中,未知的不是X,而是K -- 他的代言 -- Kafka。
  我时常会想,近一个世纪前的布拉格某幢阴沉的石头房子里,卡夫卡正做着和今天的一些评论者们同样做着的事,他以文字解题,尝试去定义一个完整的K,一个完全的自我。
  这个自我在城堡的高墙外徘徊,在马戏团的秋千架上哭泣,在重重深禁的皇宫中徒奔,这个自我还不时闪现在他的札记,箴言,杂感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人生体验和感受在作品中的悲凉回响--“在这最不幸的时代的严寒里,我套着尘世间的车,驾着非人间的马,迷途难返”。
  然而,这个“最不幸的时代的严寒”并不起于乱世或者贫困潦倒,而是因为“智力使他做着绝对自由的梦,灵魂却知道它那可怕的奴役”。卡夫卡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是超前的,于是,他不得不经历孤独处境,如同他的精神始祖:尼采。但卡夫卡毕竟不是哲学家,他作为作家的全部努力就是把他对这世界的感受,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艺术地描写出来,用一个永远结束不了的世界,永远使我们处于悬念中的事件的不可克服的间断性来对抗一种机械的异化。他以足够的丰富性来创造它,以摧毁它的缺陷,激起我们为寻求一个失去的故乡而走出这个世界的难以抑制的要求。
  但卡夫卡本身却始终在这个世界的压抑中踯躅,文字不过是他内心的孤寂抗争的一种,也是唯一的表现形式。布拉格和他是格格不入的,犹太传统和他是格格不入的,“我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在卡夫卡熟悉并生活着的社会中,他不过是一个失落了身份,异化的漂泊者。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畸变的,从饥饿艺术家到K,这些形象又带上了浓重的卡夫卡的自传色彩。他们在外界的压力,家长的阴影以及内心的恐惧下挣扎,而这压力,阴影和恐惧都是卡夫卡所亲历的。
  --“这种欲望有点永恒的犹太人的性质,他们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个莫名其妙的世界上,完完全全无家可归。”
  受歧视的民族出身以及语言环境的差异(卡夫卡所习用的德语在布拉格城所占比例仅为6%)使他处于了“孤岛般的环境”,“布拉格是美的,但这儿每天有多少危险威胁着那些惶惑的心灵!”徘徊在“误入世界”的孤独体验中,促成了他异己感的烙印不可磨灭地形成。
  --“您雕刻家的手与我这块料之间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在卡夫卡的家庭中,父亲是封建宗法式的统治君主,由于性情,气质,志向的大相径庭,他的横暴和专制形成了卡夫卡的第二重精神枷锁。“我在您面前丧失了自信,换来的只是无穷尽的负疚感。”这种精神阴影在卡夫卡的一系列作品中折射出针对象征陈旧历史文化观念的“父辈文化”的直接而尖锐的批判。然而,回到了现实的卡夫卡却选择了屈服而非决裂:“自我能思考之日起,我就一直为维护精神上的生存而忧心忡忡,以至我对其他一切都淡漠了。”因此,长信《致父亲》终究也只是沉默的檄文。
  --“我的本质就是:恐惧。”
  即使在与情人的信札中,卡夫卡的宿命悲观情绪仍无时无刻不在流露:“安宁永远都是不真实的。”(《致密伦娜书简》),这种恐惧是出身,处境,家庭,以及卡夫卡个人的“超前”悲剧所引起的痛苦的混合体。在卡夫卡的心理空间,仿佛存在一种不可抵御的威力,对你的所有愿望和行动都已做了无情的判决,个人的反抗在这种威力前显出无济于事的微乎其微。卡夫卡的同胞米兰·昆德拉评述道:“卡夫卡并不去想什么是决定人行动的内在动机,他提出的是一个根本不同的问题,即,在一个外界的规定性已经变得过于沉重,从而使人的内在动力已无济于事的情况下,人的可能性是什么?”
  米兰·昆德拉和卡夫卡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风格诠释了这种可能性,在某些方面,托马斯和萨姆沙所经历的灵与肉的苦难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这种磨难的表象--轻与重的差别而已,但其本质则都是不堪承受的生命。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压制了卡夫卡,但,同时也造就了卡夫卡。他在孤独中以敏感的笔触抗争时代机械的异化;他的身后,是遥遥迷醉的人群。在他生活着的时期如此,在他死后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同样如此,我们钝化成茫然的心,难以反应卡夫卡精神的鞭挞。
  “卡夫卡在这里抛弃了我们!”
  卡夫卡也许永远抛弃了我们。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21 12:08:20

--  
呵呵,下次留下一个转载地址可以不?说不准有朋友很有兴趣。

由于个人爱好问题,我对很多近现代的中外作家都不知道,正好学习学习。


版权所有: Inncn.Com 一个人客栈 旧事回顾 联系:小刀
页面执行时间:121.094毫秒